衡水侯店毛笔业始于明朝永乐二年,盛于清代。相传,清光绪年间,侯店有个叫李文魁的制笔艺人在北京城开笔庄侯店毛笔,因毛笔制作精良,被一个爱好书法的太监看中。有一次,他在光绪皇帝面前推荐李文魁的毛笔,光绪一用果然不错,便封之为“宫廷御笔”,随之侯店毛笔名声大振,京城的文人、仕宦争相购买李文魁的“侯店毛笔”,笔庄也因为侯店毛笔日益兴旺。从此,侯店独具一格的制笔工艺便世代流传下来。侯店毛笔的主要原料是动物的毫毛和尾毛。他们经过试验,选用黄狼尾、香狸尾、石獾毛、南山羊毛、牛耳毛等40多种毫毛,以冬季毛,经过水盆、干作、零活、刻字直管、包装五道大工序,七十三道小工序,才能制成不同规格、不同形状、不同用途的毛笔。侯店毛笔具有坚韧适度,刚柔相齐,含墨量大,不易脱毛等优点。
侯店毛笔,又称“蒙恬精笔”,产于衡水市南郊的侯店村。相传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,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,路经侯店,时值三月三日,始(试)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,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。后来,侯店人便仿制出“蒙恬精笔”。到了唐代,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,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,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,受到皇帝的赏识,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,并被奉为御用之品。所以,每逢三月三日,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、摆宴席,纪念侯店毛笔创始人蒙恬。
侯店毛笔选材精良,所选有黄狼尾、香狸尾、石獾毛、南山羊毛、牛耳毛、狗脊毛、老鼠胡子等40多种动物的尾毛、毫毛,弹、韧性强,经过漫、拔、胼、连、合等工序,制成不同规格、不同种类的毛笔。
侯店毛笔十分重视毛笔的装饰,以适应国内外用户的要求。侯店毛笔的笔杆取材广泛,有“湘妃竹”、“凤眼竹”、“太阳竹”、“红木”、“象牙”等近十种材质。侯店毛笔笔杆的装口和封顶也用牙、骨、角、木雕等17种原料,采用嵌、镶工艺装配而成。有些笔杆还浮雕上“龙戏凤”、“龙盘柱”、“福禄寿喜”、“牛郎织女”等图案和字样。尤其是用象牙雕刻的侯店毛笔“龙戏凤”,既是书法用具,又是艺术珍品。